待业、择业、创业:中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2)

2018-11-05 10:25:26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经过改革开放30年GDP高速发展,已减速,进入经济新常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跨国公司和外向型企业大幅减少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近30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追求个性化商品和服务;有些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降低了普通民众和草根的创业门槛。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012年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健全普惠性政策,全面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

  (1)大学生创业。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敢作敢为,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开阔的视野,应成为创业的主力军,更可能是高层次的技能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从2005年团中央引进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到教育部2012年倡导开展创业教育必修课,很多高校的创业课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打下基础,创业大赛点燃了创业激情,创业园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大学生创业率大约只有千分之几,但毕业生基数较大,创业效益较高。

  (2)农村青年创业。随着农业发展,出现了播种、收割、销售等农业服务专业户,以及榨油、运输、文艺演出等生活服务专业户。就地创业,农村青年既可以获得较高收入,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曾外出打工的青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阅历,返乡创业更有优势。

  (3)城镇青年创业。城镇青年也可以当老板,创办餐饮、旅游、摄影、创意商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也可能成为增强旅游特色的一张名片。

  青年就业机制不断优化的启示

  1.青年就业机制不断优化

  从最初的被动待业到自主择业再到鼓励创新创业,政府配置的力量逐渐减弱,而市场配置力量增强,配置效率提高。青年劳动力进入市场,通过比较与选择,更易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也更能调动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职业生涯阶梯的攀升。用人单位拥有决策权,择优录取,确保符合工作需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业则赋予广大青年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性,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2.青年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由于就业机制的变化,青年就业的总体质量还是提高了,青年的总体工资水平在上升,重新择业的机会增多,创业还能带动更多青年就业并缴纳更多税收。在争取就业机会或准备创业的过程中,青年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了,而且通过相互竞争、提升国民素质,为我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源。

  3.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青年就业与宏观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密切相连,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是我国经济体制不断优化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财富大幅增加是青年待业转向自主择业的物质基础。进入经济新常态,创业恰恰是将创新和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以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准确时代判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定位,都为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及其具体的优惠政策,则直接为广大青年提供更肥沃的创业土壤。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史,我国青年就业机制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尤其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实施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青年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并为我国经济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广大青年应勤学苦练、获得更多的劳动技能,在新时代的就业大舞台上绽放光芒。

  黄敬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姜贞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专题图片 军事图库

金沙江再次山体滑坡

直击兰海高速车祸现场

北京遭遇重度污染天气

校园银杏绽放引游人

一周图趣

欧洲野生动物摄影师奖

图片段子手上线

一周图趣

新闻排行

热点视频 趣闻八卦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 201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共2页: 上一页1

  •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