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832个贫困县已有153个摘帽 剩余贫困县如何摘?(2)

2018-11-06 14:24:08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意味着不能再存在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一方面因为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小康;另一方面,现在整个国家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们仍然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现在都到了必须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时候。”

  贫困县“脱贫摘帽”就此启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今年8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53万,年均减贫人口达到1370万,创造了我国减贫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截至2017年底,现行标准下还剩下约3046万贫困人口。

  贫困县退出有衡量标准:中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脱贫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的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不愁吃、不愁穿落实到人均收入上就是: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35元。也就是说,2017年人均纯收入3335元算脱贫。

  在此之前,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每年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此后,中国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基准,不定期调整。2015年为2800元,2016年贫困线标准为2952元。

  据汪三贵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接下来,2018年计划摘帽的贫困县有270多个,大部分贫困县将在2019年摘帽,剩下小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摘帽。”

  那么,2020年贫困县能否全部摘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

  目前,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要脱贫,约有8万个贫困村要出列,有600多个贫困县要摘帽。但是,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指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再加上公共服务不足,这些地区脱贫难度更大。”汪三贵说。

  抑制返贫需要制度兜底

  在贫困县不断摘帽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返贫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欧青平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两个数据:在2016年返贫的人口是60多万,2017年返贫的人口是20万。

  在李小云看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如何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李小云认为,“一个地区脱贫不返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

  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明确要求。一是要严把退出关;二是要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保障的机制;三是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明确要求贫困人口退出后一段时间内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巩固脱贫效果,实现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为防止返贫,安徽省在制度层面进行了创新。

  8月8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岳西县、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退出贫困县。这4个县(区)退出后,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确保“脱贫不返贫”。

  稳定脱贫要靠产业和就业

  “经过我们自己测算,江西省赣州市2018年应有上犹、安远、南康、寻乌、会昌、石城6个县脱贫摘帽。这6个县之所以能够脱贫摘帽,着重是发展产业,可以说发展产业是脱贫摘帽的根本之策。”赣州市政府副市长张逸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共3页: 上一页1

  • 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