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分配、北漂……中国人“找工作”的40年(2)

2018-12-01 08:27:36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资料图:2018年广西中高级人才交流大会现场。 黄艳梅 摄

资料图:2018年广西中高级人才交流大会现场。 黄艳梅 摄

  下海

  改革开放之后,除了考试找工作、分配找工作,还有一批人快速接触到“开放”的信息,开始了创业之旅,当时称为“下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廖萍的大哥廖健平听说蜂窝煤生意很挣钱,就自掏腰包去城里学了蜂窝煤技术,在乡下做起了蜂窝煤生意。

  那个时候,很多地方农村的取暖、做饭主要靠火炉燃烧煤块,由于煤炭储存和生产的季节性,到了夏天就换成了烧柴,“但柴火得一直加,很麻烦。”

  廖健平将煤渣、黄土、水和煤块混合,打成蜂窝的形状,卖到农村,价格便宜不说,还方便许多。

  “1块钱一堆的煤渣通过技术加工之后做成蜂窝煤,价格翻了10倍!”廖健平因为蜂窝煤生意成了镇上第一个“万元户”。

  “万元户”这个词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户。

  “万元户”年代的米价每斤0.14元,肉价每斤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代表着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1990年,廖萍的二哥廖建军用家里资助的几千块做起始资金,干起了肥料供应商。不过他的生意模式和当时“开门店等人上门买东西”的模式不同,他是“送货上门”。

  当时廖建军的朋友有一辆大卡车,农民只需要在他店里下了订单,廖建军就可以用卡车送货上门。“当时农民买东西都是需要等到赶集,买了东西还要自己背回去。”因此,送货上门的肥料深得大家的喜爱。

  廖建军还有一个商业小秘密,在资金充足之后,他会在淡季的时候去肥料厂囤货,在农忙的时候卖出去。本身送货上门就有优势,加上淡旺季肥料的差价,廖建军的生意如火如荼。

  生意的成功让廖建军家里的小女儿在90年代初就玩上了迪士尼的雪花机,也让家人在那个年代有条件吃上100块钱一颗的抗癌药。

  资料图:人才市场里的求职者。 韩章云 摄

资料图:人才市场里的求职者。 韩章云 摄

  北漂

  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100万人竞争1.5万余岗位。邹有智的女儿邹莹莹是参考大军中的一员。那一年她26岁,第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家里人盼得着急,她也考得恼火。

  在此期间,她同时还报考了县城几家银行、电视台招聘,只不过,都无疾而终。

  “望子成龙最好是当公务员,望女成凤最佳是进事业单位。”那几年,在家长的眼中,无论公务员、事业单位中的哪一个,都代表着一只“铁饭碗”。

  2010年邹莹莹公务员考试又一次落榜,家里人对这个已经毕业3年、即将“奔三”的女孩生出了更多的担忧。

  “要不再试试隔壁县的教师岗位?”教师,是家人们最后的底线。当老师,工资低了点,福利少了点,但起码稳定!还有3个多月的带薪休假!

  2011年,邹莹莹一共跑了近40场考试,最终考上了临县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的岗位。至此,邹莹莹解脱了,家人们也松了一口气。

资料图:公务员考试临近,天津一家公务员培训班里“人满为患”。 张道正 摄

资料图:公务员考试临近,天津一家公务员培训班里“人满为患”。 张道正 摄

  2014年,邹莹莹的表妹吴筱大学毕业,“这孩子不听话,安排好的路不愿意走,非要出去活受罪。”

  父母说的“活受罪”,指的是吴筱放弃了当地一家知名媒体的记者岗位,非要去深圳“见世面”,做一个水土不服的“深漂”。

共3页: 上一页1

  • 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