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上海庇护之恩 昔日犹太难民想对上海说声“谢谢”(2)

2018-11-06 20:40:39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艾伦称,中国政府重视中犹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在中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参与下,犹太难民重返中国的团聚活动非常成功。他们走在老街上,看看故居,看看曾经的教堂、商店和咖啡馆。艾伦寻访了她出生的那家医院,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公寓楼,“旧日时光”重现眼前。艾伦和母亲接受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采访,她的故事记录在了一个展览上。

艾伦至今还保留着一箱箱纪念品、文件和在上海时的照片。“长辈们把所有东西都保存下来了,对此我很珍惜,我希望其他人也不要忘记。”她说道。

她继续说道:“我想对1939年的上海人民道声感谢。每次提到上海,我的内心都无法平静。是你们为这些陌生人敞开了大门,让难民在上海落脚,让他们和你们一起生活,我真的很感激。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谁知道我的父母会有怎样的遭遇,可能我也没有机会在这写这些了。每思及此,我就不寒而栗。”

【中国那些事儿】难忘上海庇护之恩昔日犹太难民想对上海说声“谢谢”

莉莲?威伦斯个人网站主页截图

美国作家莉莲?威伦斯也是上海曾经庇佑的犹太难民之一,她创作了《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Stateless in Shanghai)。就在上个月,91岁的她乘坐了20多个小时的飞机,来到中国拍摄关于老上海的纪录片。

据新华社报道,威伦斯的父母是俄罗斯人,为了逃离当时俄国国内动荡的局势,他们分别从自己的家乡辗转逃到中国东北,又都在1920年南下抵达上海,最终两人在上海相识、结婚。

威伦斯于1927年在上海出生,并且一直在上海待到了25岁。和艾伦一家一样,威伦斯一家由于“无国籍”的身份,在上海的活动区域几乎就被限定在了狭小的租界内。但是在那里,威伦斯一家在动荡的岁月里有了安身之所。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本人大半生在美国生活,威伦斯却始终觉得,上海才是自己的第一故乡。

【中国那些事儿】难忘上海庇护之恩昔日犹太难民想对上海说声“谢谢”

莉莲·威伦斯回忆录中文译本的封面

威伦斯1952年移民美国,曾在波士顿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后开始撰写关于上海的回忆录。1996年,威伦斯第一次重访上海,对上海的变化感到惊叹。

“当我1951年离开中国时,我从未想到中国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是我是中国人,我也会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威伦斯此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

共2页: 上一页1

  •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