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从穿着看变化_新改革时代 凤凰资讯出品 凤凰网首页 登录 站内 站内 证券 汽车 视频 查找 【改革

2018-11-20 21:18:45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周年】从穿着看变化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透过我们平时的穿衣打扮就可以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在穿衣打扮上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买卖东西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经历过一个“票证时代”,当时物质比较匮乏,为保证人人都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则对紧俏物质采用发票证的办法。买东西时,人民币、票证缺一不可,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自行车、缝纫机等等,都需要凭票购买。其中布票就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直到1983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市民周福章说:“布票是50年代开始用,有时候买一件衣服的布料,要几家人的布票才够。以前衣服是自己缝,又没有口袋,都是直筒裤,现在衣服就特别多,特别是年轻人的,花样太多了。”

市民邹素蓉说:“我记得在60年代有一次才发了一尺八寸布票,两个人的才够做一条内裤。那时候家里小孩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小了、短了的。”

在50、60年代,人们的衣服主要以“灰、黑、蓝”为主,衣着消费观念是耐穿耐脏,面料则主要以“牢、大、粗”为准。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布票不够,钱也不宽裕,穿衣必须精打细算,最让人头疼的是纯棉服装容易破损,于是,穿打补丁的衣裤、戴保护衣袖的袖套,便成了那个年代及普通家庭很长一段时间的特征。

70年代涤纶织的“的确良”布开始流行,的确良布不吸汗、不透气,但不容易皱、易洗快干、比棉布结实。更重要的是“的确良”虽然贵,但不按实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对布票不够用的人家是个大好消息。所以当时“的确良”可以说是时尚界的扛把子,谁要是能有这么一件衣服,用当时的话讲,就是太“时髦”了。

市民邹素蓉说:“的确良耐穿但要贵些,一般一个人都只有一件,我们那时买一个男士的确良衬衫都要十几块。都只有去买布做衣服,要便宜一点。”

市民李翠碧说:“当时我记得买衬衣都是一批一批的买,不是随时都有,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排队,等到百货公司一开门就全部挤进去,挤到后面的都没有了。的确良当时很时髦,工厂的人结婚都是穿着的确良,会觉得好漂亮。”

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人们的穿衣开始发生变化,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当时的喇叭裤是市民印象中最深刻的流行款式,“的确良”布的颜色也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市民詹小英说:“就是流行喇叭裤,那时候穿的人多,都是流行穿喇叭裤、高跟鞋、西服。”

市民杨兰说:“当时都是穿那种喇叭裤,的确良有粉色的、军绿色的,当时就比较流行,我们当时比较年轻都那么穿。后来的确良开始流行水红色、军绿色大家都一窝蜂去赶,感觉很潮。”

进入90年代、21世纪,人们在穿衣打扮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着装风格也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则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人们穿衣不再是为了避寒保暖,而是自身气质、品位和生活态度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三台县广播电视台羊佳怡卢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