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乡村:“天下第一村”幸福的秘密_新改革时代 凤凰资讯出品 凤凰网首页 登录 站内 站内 证券 汽车(2)

2018-11-20 21:20:21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乡村|华西村――“天下第一村”幸福的秘密

央广网江阴11月20日消息(记者王启慧)“没有改革开放,华西村就没有机会。”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华西是吃“改革饭”长大的,靠的就是发展为民、共同富裕。华西村不仅是一个村,还是一个大企业集团。1978年华西全村交税28.18万,2017年底交税13.56亿,增长了4811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220元,增长到现在9.05万元,增长了410倍。如今,华西村资产达500亿,成为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40年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在任时常说,“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华西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推动改革开放,关键思想解放。华西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40年。吴协恩告诉记者,思想解放就是要做到“三个不”:不被固有观念所绑架、不被过往成绩所拖累、不被外界喧哗所影响。

吴协恩说,老书记吴仁宝是华西村思想的创造者。60、70年代,人家“抓革命、促生产”,华西村“抓生产、促革命”,明确了“生产”与“革命”的主次。1978年之后,老书记吴仁宝又带领华西人实现了四次思想大解放:一是80年代把握“统与分”的辩证;二是90年代化解“公与私”的矛盾;三是新世纪初实现“量到质”的转型;四是十八大后明确“好与久”的思路。正是因为老书记适应时代的思想创造,才有了现在不断强大的华西村。

华西村靠着好的带头人和勤劳的百姓成为“天下第一村”。(历史资料/华西村供图)

要做到解放思想,需要参考过去的发展经验,更要跳出僵化的惯性思维。吴协恩意识到,如果要延续“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就必须要拆掉发展中的“墙”,更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2017年开始,华西村正式实施“三项改革”: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通过规范竞聘、同工同酬、定岗定薪,让人员没有内外之分、让制度彰显公平公正、让大家得到一视同仁。把“合适的人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换辆车”作为引才的依据;把“以人为本,一个萝卜一个坑”作为用人的原则;把“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作为考核的标准。建立村民、职工评议党员干部制度,每年都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全村185名村干部和企业高管进行民主测评。同时,华西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实行“期权制”、“合伙人制”。华西村企业高管中39%、中层干部中59%、员工队伍中超过92%都来自五湖四海。

改革开放再出发延续华西的财富与幸福

“华西现在就是‘改革开放再出发’,不出发,什么也没有;不“再出发”,已经有的也一样会失去。”吴协恩说,最近10多年来,华西村以“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以及“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为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至今,华西已陆续关停普线、带钢、棒材,以及华强特钢等10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用于冶金、化纤、棉纺,以及海运、海工等企业的技改资金累计已达18.74亿元。如今,华西村到云南开采大理石,到重庆、湖北建设农商城,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学种大米,通过“产业+资本+人才”的模式,转型、提升两个举措同步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华西村的产业已经做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将华西村建成“农村都市”,保留农村特色还要有都市品质。(华西村供图)

“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吴协恩认识到改革绝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复制既有的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到了“1+1>2”的阶段,过去靠“胆量”,现在靠“胆识”;过去靠“等政策”,现在要“懂政策”。

不要土豪的富要文化的富

“新时代的华西村民,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吴协恩介绍,华西村通过“双送”:送知识、送健康,使老百姓精神比物质更丰富,脑袋比口袋更富有,这个健康,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而是全面的身心健康。

华西村的文体活动中心――健身房。(央广网记者王启慧摄)

共2页: 上一页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