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5+3=8”,开颅手术中,患者被叫醒做题,这是啥操作?
开颅手术中,患者被叫醒做题
正被开颅手术呢,被叫醒做了道数学题,还得认生字,啥情况?
原来这是“术中唤醒”,也是哈医大一院首次通过“唤醒麻醉”让患者在术中清醒片刻,配合医生精准切除脑瘤,以免碰到功能区,影响语言和行动能力。
脑膜瘤压在功能区 影响语言功能和行动
据新晚报报道,59岁的吴女士来到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就诊时,说话不利索,半侧身体不能动,因为她脑中有一个脑膜瘤正好压在了功能区,影响了语言功能和行动。检查发现,由于吴女士此前放疗导致肿瘤和脑组织广泛粘连,想精准切掉肿瘤不碰功能区非常困难。
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后,神经外科主任杨孔宾决定“术中唤醒”患者,让患者来配合他辨别功能区位置,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脑功能区。
患者手术中被唤醒 做题、认字、做动作
为避免患者在术中被唤醒时产生恐惧心理,术前,杨主任和麻醉科的王华民副主任,多次来到病房和吴女士“彩排”。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正式开始。吴女士在全麻后开始“沉睡”,杨主任通过头部一个5厘米的小切口,根据术前定位确定了肿瘤的位置。
手术进行到关键的时候,王华民副主任马上把相关的麻醉药停掉。仅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吴女士就缓缓睁开眼睛。
“这个图片是什么?这个字怎么念?”
医生连忙拿出准备好的几张图画卡片,问吴女士,“苹果”、“梨”、“5+3=8”,清醒后的吴女士全部对答如流。
“动动你的手指”,“再动动你的脚趾”,接到王华民的一系列指令后,吴女士多次配合医生完成了动作。
就在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杨主任和其他两位医生争分夺秒,在显微镜下,仅用时十多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
手术顺利完成 患者:唤醒后,没有疼痛感
术后,杨主任告诉新晚报记者,“患者醒来后,我们刺激患者肿瘤附近的功能区。如果有反应,就说明这块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没有反应,就可以切除,这样肿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区。”
肿瘤切除完成后,吴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进入了熟睡状态,整个手术历时1小时40分钟顺利结束。吴女士告诉记者,术中被医生唤醒后,她没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没有疼痛感 。目前吴女士恢复良好,不日即将出院。
杨孔宾主任介绍,术中唤醒对麻醉师要求特别高 。让患者在沉睡和清醒中来回切换,并且在醒来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需要麻醉师对镇静、镇定药物精准地控制。未来,这种唤醒方式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和脊髓外科手术。
还有患者在手术中唱张韶涵的《遗失的美好》
据都市快报报道,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楼林团队实施了一例术中唤醒手术,术中患者应“邀”醒来唱歌朗诵诗使手术顺利进行,不仅完整切除了颅内的肿瘤,且很好保护了其语言功能。
患者小陆今年25岁,从事着设计师的工作,平时很是喜欢朗诵以及唱歌等语言艺术 。原来在小陆大脑的“语言中枢”的位置长了个近3公分的肿瘤。鉴于小陆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诵诗歌的特殊“要求”,专家与小陆相约:开颅后,来一次特殊的“诗歌表演”。
在完善术前必要的检查评估后,10多天前,手术按计划进行。楼林团队打开小陆颅脑2个多小时,暴露肿瘤后,通过降低麻醉将小陆慢慢唤醒,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医生:已在手术中,感觉还好吗?
小陆:好的。
医生:现在听我的口令做,可以吗?
小陆:可以。
医生:现在可以歌唱了。
小陆唱: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
手术中唱歌的小陆
楼林说:“当时我们根据小陆的反应,快速判断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响到功能区。患者歌唱时突然出现卡顿等变化,就说明这个点是功能区,需要避开 ,就这样,患者一边唱歌,我们抓紧做手术。在保持他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把紧贴功能区的肿瘤精准完整地切除。”
“一开始麻醉,没有任何感觉,被唤醒之后可以听到医生们在说话,知道手术在进行中,但没有太多感觉。” 小陆回忆说。
麻醉师缺口大!术中唤醒对其要求特别高
患者醒着做手术,难道不觉得痛吗?
“这一手术,不仅对手术医生要求很高,麻醉师同样如此,对麻醉药量、浓度及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 ”
热2016-05-20
热2018-07-27
热2016-08-30
热2018-03-29
热2016-12-25
热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