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尹凤民依旧坚持着。后来,尹凤民还拉动他的兄弟姐妹们,组建了三支放映队。放映队员们进村进校,免费为村民、学生播放当时最“流行”的影片。
图为尹凤民和妻子“翻山越岭”,背着沉重的设备为村民们放电影。(翻拍于报纸)闫姣 摄
那时,乡村电影十分“火热”。尹凤民这个名字,在白龙江畔可谓家喻户晓。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无一不看过尹凤民的电影。
现年44岁的刘四平家住武都蒲池乡,从6岁起,他就和伙伴们组起了“影迷团”。电影里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他,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城里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影业步入低谷,电影片源断了,放电影成了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放映队的队员相继离去,深山里的放映员也所剩无几。
平时提起电影就侃侃而谈的尹凤民一时间变得沉默寡言。后来他下决心变卖家产,购置一辆农用小货车,当作“流动电影放映车”,继续为村民们放电影。
寒冬,尹凤民和妻子在车上和衣而睡;夏天,他们在车上啃干馍馍、喝凉水;昂贵的柴油钱和维修费使他们债台高筑,尽管如此,尹凤民坚持数十载,从未放弃。
图为尹凤民指着过去的照片。闫姣 摄
没落的“乡村电影”到渐热的“广场影院”
近年来,随着农村年轻人员外出务工潮流的兴起,“乡村电影”渐冷。
尹凤民明显感觉到,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观众也由当初的七八百人,变成后来的五六人,乡村电影越来越不“景气”。为了不让电影设备失去价值,尹凤民想到将“乡村电影”发展为“广场电影”。
2014年,尹凤民离开乡村,在武都城区租了近30平方米的屋子,便于修建和维持“广场影院”。
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了他的出租屋,屋内陈设简单,推门进去一眼就能看见斜对面的桌子上,重叠摆放着的三个老旧音响。
最令尹凤民满意的,是院子里有一个大仓库,他可以用来收纳“淘”来的电影设备。搬家之初,他就已将一个放映机,四卷胶卷“存”在了仓库里。“老家有三间平房,里边堆满了30多年来收集的旧胶卷、旧放映机,已经无法住人。”尹凤民说。
图为尹凤民展示旧胶片。闫姣 摄
因受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当地政府的资助,尹凤民播放电影的设备也日渐改善。2018年,尹凤民自掏腰包添了些钱,将前几年挂幕布的“木架子”修建成“铁架子”。自此,焊机架、挂荧幕、拉电线……便是尹凤民在城区生活每日清晨的工作。
数米高的电影机架临河而建,尹凤民指着机架上突起的铁丝说,他焊机架时小腿被划破,至今还留有2公分的疤痕。
三个多月后,“广场影院”终于完工。
但天有不测风云,今年夏天,“广场电影”只上演了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就将建在河坝的荧幕机架的地基冲散,周边已裸露出来。
发洪水期间,尹凤民茶饭不思,甚至提出要将家里的锅搬过去,吃住在车里,守住电影“阵地”。想到“电影梦”被搁置,尹凤民眼里泛起了泪花,“这是我的心血,广场影院若没了,我的命也就像被带走了。”
所幸后来阴雨褪去,天渐放晴,尹凤民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广场电影,尹凤民经常不能和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今年国庆期间,家人都劝阻,称放假观众都回家了,但他还是放心不下那些按时来广场回忆从前的“老观众”,他要让广场电影始终“热气腾腾”的。
图为甘肃陇南市大山里的放映员尹凤民展示他今年新建“广场影院”的时住的简单居所。闫姣 摄
电影:一辈子的痴迷和坚守
“生命第一,电影第二,他这一辈子都痴迷电影。”跟尹凤民同岁的妻子尹玉芳这样评价丈夫。
在尹玉芳的记忆中,二人结婚生子后,孩子由她母亲带着,她则跟着丈夫一同去其他村子放电影。
有时去较远的地方,放完电影,待观众散去,尹玉芳和丈夫收拾设备,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一点钟。
尹凤民常自嘲说,他在电影这条路上“走到黑了”。
热2018-07-27
热2016-12-25
热2016-05-20
热2016-08-30
热2018-03-29
热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