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小丽开始讲起自己艰辛的备孕史,讲完后又嘟囔了一句,“第一个孩子生得那么顺利,啥事都没有,咋第二个就这么难?”这句话被李蓉听到了,“你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自己多大啊?”小丽低声说:23岁。“17年,难道卵巢不会老吗?”小丽终于从卵巢到底能不能回归年轻这个问题上绕了出来,决定开始治疗。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执行后,北医三院的生殖医学中心曾经经历了一年的高峰期。目前,这里已经回归常态,“常态就是普通的专家门诊,一上午看六七十个患者都很正常。”
她成了患者的“定心丸”
来生殖医学中心问诊的患者,很多人都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李蓉能理解他们:长期渴望孩子而求之不得的遭遇,让他们的心情很难舒展开来。李蓉不仅能看到患者医学层面的需求,更能看到医学领域之外的需求。李蓉说,生殖医学虽然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许能挽救一个家庭。正是因为能够理解患者,患者也将善解人意的李蓉视为自己的“定心丸”,有时候觉得见见她就能放心。曾经有一个患者,做了七次胚胎移植,都没能成功怀孕。第八次胚胎移植前,患者非常紧张。李蓉每次见到她,都为她进行心理疏导。每次聊完之后,患者总能变得特别平静:“李大夫,见到您,跟您说两句,我心里就踏实了。”李蓉开玩笑地说:“要不送你张照片挂床头?”患者听后开心地笑了。正是在这样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关怀下,最后这名患者终于成功怀孕。
这天,李蓉的诊室里来了一位母亲。这位母亲是替自己18岁的女儿来看病的。她的女儿因为染色体异常,子宫卵巢先天没有发育,需要使用药物长期治疗。上次门诊,李蓉给孩子开了药,并且嘱咐她在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即可。但是这天下午,母亲还是找到了李蓉。记忆力超好的李蓉见到这位母亲就说,“不是说在当地治疗就可以了,怎么又跑到北京来了?太辛苦了!”这位母亲特别真诚地说:“李主任,听您说说,我放心。”
坐在这里的初诊患者,多数说着说着就会红了眼圈,而门诊里一对喜庆的小夫妻是个例外。这对胖胖的小夫妻都戴着圆眼镜,一看特别有夫妻相,他们是少有的能够一起乐观面对疾病的患者。说来也巧,两个人在生育功能上都有点小问题,但通过现在的生殖医学技术,两个人的小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李蓉说,夫妻两个人互相不埋怨,能够轻松面对,他们治疗起来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20年前,李蓉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北医三院工作。20年后,她从当年青涩的小大夫成长为科主任。她不记得自己曾经帮助过多少个家庭圆了“宝宝梦”,但偶尔出现在诊室中的妈妈和孩子总会给她带来惊喜。这天下午,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儿子专程来到门诊看她。这位妈妈怀孕后就到国外生了宝宝,如今宝宝第一次跟着妈妈回国探亲,宝妈专门让孩子来看看他的医生“妈妈”。受到一些固有理念的影响,更多的妈妈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宝宝是从“试管”里面孕育的,她们也很少会专程带着孩子来诊室里看望李蓉,但她们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让李蓉来分享喜悦——现在北医三院有个图文问诊系统,患者通过手机终端下载后可以预约挂号,向医生问诊。“很多患者在手机上挂了我的专家号,其实她们花了100元的挂号费不是来看病的,她们就是想告诉我,我给她们种下的‘宝宝’出生了。”隔着屏幕、看着单调的文字,李蓉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些妈妈内心的喜悦,她也愿意和这些妈妈分享喜悦、感受快乐。
本报记者贾晓宏 文并图J146
热2018-07-27
热2016-12-25
热2016-05-20
热2016-08-30
热2019-05-01
热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