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300万多人信息被泄露,出卖源头是房产销售、物业(2)

2018-11-26 17:41:53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26日消息,“大哥,市中心、黄金地段、超性价比商品房,考虑不?”

  相信很多人都接到过类似的推销骚扰。而且很奇怪得很,只要接到了一个推销电话,那么之后推销电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是不是很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知道我们的电话的呢?我们的个人隐私到底是怎么被泄露的呢?

  今天(11月26日)下午,杭州市公安局召开通报会,杭州警方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侦破了一批大案要案。截至目前,全市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8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打掉犯罪团伙35个,缴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1300万余条;铲除了一系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条,特别是针对房产、中介、物业等行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乱象进行了严厉打击。

本文图片均来自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花5000元买到800多住户信息

  他创造了“业绩神话”

  施某,金华兰溪人,今年37岁。

  施某开过早餐店,还卖过包子,为人还是很“勤奋”的。后来施某到一家装修公司工作,公司规模很大,在全国有上百家连锁店,但是施某的工作业绩却一直不温不火,工作了8年还是普通员工。

  但是“梦想总是要有的”,今年5月份,施某随公司来到建德设立了一个办事处。施某心想这是一个努力的机会,只要办事处的业绩冲上去了,领导对他就会刮目相看。为此他动足了脑筋,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花了5000元,买到建德当地一个高档小区800多住户的信息。

  有了这么详细的住户信息,施某开始挨个上门或者打电话,并且利用自己的经验“看人下菜”,竟然在短短3个月内,拉到该小区60多户的房屋装修业务,提成就达到60多万元,创造了公司在全国的纪录,堪称“业界神话”。

  民警在金华抓获施某的时候,他已经被公司破格提升为某地市负责人,并且是该分公司的法人。

  施某交代,自己知道这么做是违法的,但在利益驱使下,还是没能抵御住诱惑。

连开六家房产中介分店

  指导传授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二进宫”

  童某,杭州余杭人,今年30岁。

  在外人看来,童某事业有成,近几年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余杭开了六家房产中介分店,日子过得逍遥自在。甚至,作为行业老手的童某还拓展业务,与建德梅城人姚某在新安江一起经营了一家房产中介。

  童某身为六家分店的老板,为了获得更多的房产信息,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和指导每个店的店长,从物业公司等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到店长学会后,再去指导手下的业务员。童某还规定了每个业务员每天要打100个电话,新增10个房源。

  培养和指导工作人员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童某,深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童某曾于2016年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被杭州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但在利益驱使下,被法律惩罚过一次的童某依旧不知悔改,重蹈覆辙。

  源头是:房产销售、物业

  买家是:装修公司、二手房中介等

  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究竟是谁泄露出去的呢?源头在哪里?

  30岁的郑某是温州苍南人,在建德某房产公司做销售。

  本来他打算今年5月底就辞职回家,但是他想离职前赚一笔。作为一名房产销售,郑某手上有这个小区上千条住户信息,于是郑某将200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卖给了3个买家,获利2万余元。其中130户排屋业主的信息就卖了近万元。

  建德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大队吴佳说:“从我们目前查证的情况来总结,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是房产销售、物业;而买家则以装修公司、二手房中介等为主。其实在他们这个圈子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是‘潜规则’,一般情况,买家想要买个人信息,对于没有交付的小区,首先是找房产的某些销售,如果小区已经交付,销售那边拿不到,就找物业内部的人员。买家一般都是通过熟人、朋友介绍去接近卖家,彼此都心知肚明。”

  吴佳还说:“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子中,卖家售卖的价格有多有少,最关键,他们一般都是卖给多方,一个买家花五千到一万,10个买家就不好说了。有些买家获得这些信息后,也会转手售卖,相当于我们的个人信息,一直在他们这群人手里流转;我们的个人信息也就毫无隐私可言了。”

三年累计破获130余起案件

  抓获犯罪嫌疑人790余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不仅严重侵害隐私权,也容易诱发电信网络诈骗、盗刷银行卡,甚至绑架、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

共2页: 上一页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