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团市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督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重庆市“五小”创新比赛,经过数月紧张的角逐于近日落下帷幕。巴南区公安分局郝晓明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项目经过初评、复评等环节在3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并且最终获得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说起这项技术,郝晓明瞬间开启了学霸模式,“用仅有极其微小的磁珠和复配的特殊转移试剂,就能把粘附于不同类型载体上的人体皮肤脱落细胞及游离DNA完整地提取,转移效率最高可达89%……”他一段开场白还没说完,外行人的头都要“肿”,即使是事前做了功课,也完全跟不上他的速度,或者说完全不懂。
郝晓明解释,在刑事侦查和法医鉴定工作中,接触DNA是法医DNA检验的难点和热点。在很多案件中,DNA检验都能迅速直接地锁定犯罪嫌疑人,合理运用DNA检验线索是刑侦破案的不二选择。
然而由于案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检材的多样性,许多附着在案件现场的DNA都很难用现有的检验技术进行有效提取。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杀手锏,实在是很可惜。”郝晓明决定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把DNA检验的这把利器磨砺出锋芒。他向分局“微改革、微创新”领导小组提交了研发项目申请,开始埋头钻研起这些隐藏在案件现场的“会说话”的证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我们研究出来的这瓶‘水’,让更多的DNA能够提取下来。”郝晓明没欺负外行人,这句白话简单实在,大家瞬间明白。
学霸的乐趣多多
平时喜欢打篮球、旅游、听民谣
别看解释起来容易,这背后的付出可没有这么简单。为了这项技术,郝晓明团队需要白天保证日常工作,晚上进行技术研发。说白了,就是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全凭个人爱好进行研究发明。
郝晓明说,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在9点半的广场舞结束后才下班,“所以有的时候,还真希望广场舞能够晚些结束,因为有些声响,才不会让人感到寂寞。”
在项目开展初期,郝晓明团队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仪器、试剂的缺少就造成该项目一度进入瓶颈期。郝晓明经过多次汇报讲解获得分局大力支持,为该项目整合有效资源,搭建有利平台,加强科研经费保障。
同时,郝晓明带领项目团队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在上千余次的反复实验中终于战胜困难、突破瓶颈,为项目后续研究及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如果认为郝晓明只会搞研究,那还真的小看他了。除了研究,郝晓明还特别喜欢打篮球,还曾经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后卫。此外,作为一个文艺男青年,郝晓明还特别喜欢旅游和民谣音乐。
“研究项目的时候,不能说话,那段日子在实验室里就靠听歌活着。”郝晓明说,实验项目整个过程已经形成了肌肉反射,过程熟得不能再熟,听歌不仅不会影响,反而是放松精神、舒缓情绪的最好办法。
感激家人的付出
回家先看看孩子,再到处找活干
是什么让你坚持研究这个项目?“这是我的兴趣爱好啊!”郝晓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记者原本期待得到的高大上理由却不见一点踪影。
话说得简单,为了推进研发进度,郝晓明把家搬进了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开展起检验测试工作:每一批DNA检验实验,都需要持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为了保证检材的纯度不受环境影响,所有的试验都必须戴着橡胶手套操作。
由于长期戴着塑胶手套抓握剪刀,郝晓明的手指很快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双手也因为湿热经常脱皮。
郝晓明说,研究这个项目,几乎全部是因为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研究本身的兴趣爱好,全队人都有不少的付出,就他个人而言,付出很多,但这些付出并不是完全指他个人,而是指他的家庭。
“我儿子当时才2岁多,全靠家里老人和他妈妈带着。”郝晓明说着,声音开始发虚,话到结尾,干脆变成了一声叹息。
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他,郝晓明也很“识时务”,他回家晚了,一进门先看看孩子,然后天花板地下、墙面桌椅,在整个家里找活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实际行动代替言语辩解”。
硕果累累>
业务能力突出 他半年内两次被公安部通报表扬
热2016-05-20
热2019-05-01
热2016-08-30
热2016-12-25
热2018-07-27
热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