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赵先生所说的以及提供的通话录音如果属实,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为赵先生办理了多达17张信用卡,且有为数不少的信用卡已经激活。发卡行的审慎核查责任何在?事发后,还反问当事人,和中国银行打官司你有几分胜算,用意何在?
昨天下午,央广记者联系涉事的中国银行长沙金满地支行行长姜枫求证,姜枫行长表示,单位有规定,不能接受采访。随后,记者按要求发去采访申请之后,截至节目播出前,并没有收到银行方面的答复。事实上,涉嫌违规办理信用卡的事件,赵先生的遭遇绝不是个例。
赵先生的个人信息究竟是如何被他人利用并办理这二十几个信用卡账户的?赵先生说,在与涉事银行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中,得到过这样的解释:
赵先生: 他们说我的第一张卡是填表,填表申请是在2011年的时候,但是在我印象中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信用卡,因为我从来不用信用卡。他们说第一张卡已经办理了之后,后面的卡都是网络申请的,就不需要再进行核实,直接可以发卡。但是据我所知,所有网上的卡都需要去网点激活。那么他们是怎么激活的,我本人不在现场,为什么还可以激活,怎么产生年费的,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
赵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根据湘潭大学官网上发布的信息: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任晨曾主动来到湘潭大学,就该校2011级267名在校学生被办卡一事进行沟通,并承认其下属支行在没有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情况下,由其内部工作人员私自为该校学生办理银行卡的事实。
据媒体报道,2014年初,中国银行武侯支行两位员工,在学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高校教师串通,为35000名在校学生办理了信用卡。2016年,中国银行商洛分行盗用商洛学院3000名学生的身份信息,在学生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每个人办理了一张中行信用卡。
商洛学院负责人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院,也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学生是不知情的。
中国银行商洛分行发给商洛学院的说明中解释了被办卡学生的个人信息来源:银行通过整理近几年为商洛学院提供代发奖助学金及代收新生学费过程中留存的学生信息记录和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中收集的学生信息,建立学生信息库整理而来的,与学校无关。之后,因为违规办理信用卡,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中国银行商洛分行被银监部门处以罚款26万元。
而其它大型商业银行,也屡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商业银行在当事人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为其办理信用卡等银行卡,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的根源,还在于银行业的KPI,也就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因为这个下面的发卡机构下派发卡量到发卡人员,他们有业绩的指标,就是发卡越多,业绩完成得越好。在校学生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可能通过各种不法的渠道流转到他们手中,他们就有可能去开一些相关的卡,开完之后不管有没有激活,都算他们的业绩,完成了当月的工作量。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去年末,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突破70亿张,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人手5张银行卡;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近8亿张,2017年当年新增发卡量1.6亿,同比增长四分之一强。发卡量数字繁荣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张银行卡在正常使用?朱巍表示,要想从根子上解决“被办卡”的老问题,除了公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之外,发卡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有义务、也有能力做得更多。
KPI考核现在是一个通用的办法,因为只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激励下面业务员努力工作。但是如果纯粹去考核数量,这个KPI的话有可能会造成虚开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市场表面上很大,但是实际上真正使用的人群很少,所以它造成的是一个虚假繁荣的情况。所以我觉得KPI考核不是骗别人,更骗不了自己,最重要的不仅是办卡,要彻底的激活使用,有它的活跃度,所以这个才是KPI的核心,业务考核是不是应该把这个考核的标准做一个调整。
(原题为《当事人莫名被办25个信用卡账户 发卡行行长:个人和银行打官司 有多少胜算?》)
热2016-05-20
热2018-07-27
热2016-12-25
热2019-05-01
热2016-08-30
热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