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来看,已有的专业退出机制并不完善。”罗志敏坦陈,高校及所在院系,在专业退出上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和作为。同时,仅凭就业率的高低判断专业是否退出的机制,很难说得上全面和客观。“即便是就业率,一些专业也存在真假难辨的现象。”
杜瑞军指出,随着专业设置的“客户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导致部分不能通过就业率体现价值的所谓“冷门专业”无法存活。
陈超强调,目前的专业退出机制既有市场方面的诱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影响,但主要还是高校内部的行政主导。“如果一所高校的某些专业在招生就业、培养质量、社会需要等方面并不差,有的甚至还是具有丰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专业,却因为资源和经费紧张,甚至仅仅因为校领导对某个专业不满意,就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撤销或撤并某些专业,就违背了公平竞争、合理布局、集群发展的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此外,目前,专业退出机制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较大。一些高校撤销专业的程序比较不规范,既无充分的学理论证、公开的社会听证,也没有听取相关专业师生员工的意见,只是依靠学校的一纸行政命令。”陈超补充道,当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政策发生变化,乃至高校的人事变动,都可能对某个或某些专业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撤销一些对不起良心的专业,也依然存在来自利益相关方的阻力。
陈超说,最直接的阻力来自该专业的师生员工,撤销专业涉及教师的生存、安置和转型,以及学生的转专业问题,必然会受到强烈的抵制。其次,会对离退休人员、校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情怀和心理产生冲击。
“现在,过于注重就读人数的专业办学导向一时难以改变。一般来讲,无论是高校,还是具体的院系,很少愿意主动去巡查并清退那些办学质量不达标的专业。”罗志敏强调,“多一个专业布点,就多一份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则意味着办学经费、办学资源的多少。”
强化对专业的调研、评估和审查力度
面对一系列挑战,我们又该如何着手突破?
“对高校来讲,一要把好本校新申报专业的第一道关,坚决遏制某些院系不讲原则、不顾条件的上新专业;二是要时常自查自纠,利用多方评价和已有的以专业负责人为中心的奖惩机制,强化对已开设专业的调研、评估和审查力度,从中发现不合格专业,问题少的要限期整改,问题多的要坚决清退。”罗志敏强调。陈超指出,在今后的学科调整中,学校应强化公开、公正和公平意识,既要考虑专业的市场状况,又要考虑专业的历史传统,还要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更要尊重学理方面的要求。
从政府主管部门出发,罗志敏建议,要细化对新开办专业的审批流程,不仅要看专业申报书,还重在实地考察和验证。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推进教育经费的拨款和使用办法,引导高校从重外延式扩张到注重内涵发展上来。
在杜瑞军看来,加强评估是必然趋势。“要规范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特别是引入第三方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同时,还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
“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联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专业退出机制,在取缔对不起良心的专业过程中,既要坚持实质公平,更要坚持程序公平,要对社会开放,扩大参与,才能降低专业退出难度,减少各种障碍,实现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和良性发展。”陈超最后强调。
热2019-05-01
热2018-07-27
热2016-05-20
热2018-03-29
热2016-12-25
热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