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博士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为了标题的简洁,盲目地进行概括是不严谨的。此前,有国内学者也在学术文章里使用过同样的中文翻译。”王小予说,“在近10万字论文的正文部分,对涉及到的专业名词有详细阐述。”
业内专家表示:标题并无问题 国外学术术语翻译还需改进
站得住、立得稳、证得清,是学术研究基本要求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师陈天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陈天嘉告诉记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挖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再辅助田野考察,实地走访了北京地区的斗蟋蟀比赛。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专职教师的介绍页面上,还可以找到他在蟋蟀方面的研究证据——“以动物行为学重构了中国传统斗蟋活动中的争斗知识”,“第十三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中国传统蟋蟀谱研究》)”。
要兼顾前沿发展,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标是《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告诉记者说,“面部宽高比论文属于生理、行为和神经科学范畴,现在决策科学研究已从行为层面深入到神经层面,算是前沿研究。”
这样的研究李建标十几年前就想做,但当时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开放度也没有现在高,想找个照片也找不到。
现在,李建标可以方便地收集几千张照片,用软件处理面部宽高比的数据,“实际上,我们是做了一个系列,包括行长的、市长市委书记的、公安局长的,等等。”
▲论文截图
该怎么看“奇葩论文”
这些学术论文严肃是真的,
奇葩也是真的,
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
首先,
奇葩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陈天嘉跟记者探讨价值意义时说,今天当人们在谈论一件事情的价值意义时,更多的是与创收相关,而忽略了学术本身的价值。
他以研究的蟋蟀为例,如何认识这个昆虫,把这件事弄清楚,本身就是它的价值。
求知,是陈天嘉认为的研究目的 ,“我们团队做的科学史研究本身就比较小众,见不到立竿见影的商业效果,也基本没有国家科研基金的项目资助,完全是学者的兴趣使然。”
其次,这些论文被认为无意义,
本身也就值得细细玩味。
现实中,这些论文免不了被打上“奇葩”的标签,吃瓜群众也养成了冷嘲热讽的习惯。
所谓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王畅觉得,吃瓜群众觉得这种话题毫无意义,只是因为没有用一种陌生化的学术眼光去感知它。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跟记者谈到这种社会风气时表示:“对学术论文最有评论资格的应该是本专业、本学科的人,而不是什么吃瓜群众。”
再者,若说奇葩论文无意义,
那么不奇葩的论文就有价值了?
试着扪心自问,眼下有多少论文都是速成品呢。 《劳动报》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会花多少时间写毕业论文?》的研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
速成的论文无非东抄西摘,冷饭热炒,新现象是不会去研究的,不好复制嘛。反观王畅的这篇云吸猫论文,据悉因为新现象比较难把握,写的过程也就比较艰难,不过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盲审的时候拿了全“优”。
另外,中国高校论文洗稿、代写一直都在上演。央视此前曾曝光一个论文代写、期刊代发的灰产工作室一年的单量,按平均一单两万元算,4688单一年能产生近1亿左右的流水。
▲视频截图
奇葩论文以前有,现在有,以后当然也会有,奇葩论文这条路没有堵的必要。
陈天嘉跟记者表示,这个问题从追求学术自由的角度不应该过于武断,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当鼓励自由探索。
回顾历史,打破常规的研究,也伴生了一些超经验的“奇葩怪题” ,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不都是奇葩么?
李建标说:“科学研究无禁区,毕竟不是布鲁诺时代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俞杨,交汇点新闻 见习记者 胡安静
热2018-07-27
热2019-05-01
热2018-03-29
热2016-08-30
热2016-12-25
热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