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活得好像一条狗啊(2)

2018-11-05 18:18:57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也不要过多的刻意关注,以免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家长也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家庭氛围过分凝重,孩子的心中也会抑郁和沉闷。

陪同孩子学习,这样的画面,出现在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

在中国,为了陪读,夫妻两地分居,在学校旁边租房照料孩子并不少见。更加疯狂的家庭,早从孩子上小学便开始漫长的陪读生涯。

或许,不是中国家长在逼迫孩子学习,而是生活在逼迫着中国家长。

4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那些当初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六岁半被父母逼着开始学习钢琴,和很多被逼着学习钢琴的孩子一样,答主@kissin OD刚开始很抗拒,直到初中后,发现自己的乐器特长竟然能吸引异性目光,随后爱上钢琴。

而另一条高赞回答则是:从小就羡慕别人能玩乐器,家里穷只能看书,还是图书馆借的,羡慕到现在。没有任何音乐书画技能。

长大后,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才艺,身处其中的我,深感羡慕,甚至会遗憾自己父母没有逼自己上兴趣班。

该不该送孩子上兴趣班,上什么样的兴趣班,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难题。

有条件的家庭,在培养孩子兴趣,发掘孩子天赋上面,害怕错过孩子的每一种可能。

为此,他们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担着“现在你不懂,怪我没关系,但等你长大之后就会明白”、“孩子这么不开心,不愿意,我这样真的对么?”的灵魂拉扯。

强势的给予,暗自的自我怀疑,最后成为孩子眼中泰山崩于眼前面不改色的万能超人,这也是中国式家长。

5

有一次,加班打车回家,司机是个发色斑驳的中年男人。

途中的时候,司机小心翼翼的问到,“您一定是读过书的人吧,有个问题想问下,你如果工作中遇到问题,会和父母说么?”

我说,不会。因为我们时代不同,人生轨迹也天差地别,他们只会让我忍耐退让,即使说了,也不会得到什么有效的帮助。

司机面色陷入僵硬,一脸被说中的样子,“那你希望他们怎么做呢?”

然后,这个将近50岁的中年人以极其心虚的姿态,向我讨教着。

《请回答1988》里有一幕,平日里倔强的父亲难得在孩子面前低头道:“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很多时候,父母在子女面前就如同一座坚挺的大山,习惯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习惯了什么都独自消化,苦累自己扛。

中国式家长,表面上犟着脾气,硬着脖子,内心深处,却是“我想更懂你”的渴望。

6

在游戏《中国式家长》开始,有这样一幕画面。

“孩子最初爱他们的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作家王朔也在《致女儿书》中写道:“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或许,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之下,比起原谅,用理解和体谅会更加合适。

现代互联网对于中国式家长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充满控诉的十宗罪,让中国式家长成了谋杀孩子人格,禁锢孩子自由的罪人。

在西式尊重孩子意愿,崇尚孩子自由天性的教育承托下,中国式家长几乎被全盘否认。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

共3页: 上一页1

  • 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