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渔民村老村长: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地方都是泥塘_新改革时代 凤凰资讯出品 凤凰网首页 登录 站内 站内 证券 汽车(3)

2018-11-15 08:34:07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深圳渔民村老村长邓志标。

改革开放之后渔民们开始用大船打渔。

渔民村最早建成的楼房。

渔民村早年建成的“握手楼”。

原标题:深圳渔民村老村长邓志标: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地方,都是泥塘

外地人走进这座渔民村不免会有一些好奇。这里位于深圳罗湖区的南湖街道,与香港隔河相望。12栋高耸的住宅楼合围成一个现代化的小区,抬起头,却是“渔民村”三个红色招牌大字。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自然村”的概念早就随着深圳的城市化浪潮不复存在,而依然沿袭村名的渔民村,却是深圳巨大变革下的浓缩样本。

从世代打渔的“水流柴”到上世纪内地最早的“万元户村”,再到如今花园式的现代化住宅区,在改革开放的坐标轴上,这个曾经的渔村有着特殊身份:从1984年到2012年的近三十年里,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视察。

渔民村的四十年蝶变,见证了春天的故事。

首个“万元户村”

年过八旬的老渔民吴锦清说起台风还是连连摆手。“以前一家人吃住都是在一条一米多宽五米长的小船上,碰到台风是最怕啦”。因为船太小,一家人需要趴在地上用力拉住船绳,才能保住这个全家人最重要的“财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一些东莞的渔民顺东江而下,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便陆续在此安家。吴锦清就在那时随父母迁居到深圳。

在广东话里,这样一家一船,漂泊在水上的人叫做“水流柴”。因为渔民人数众多,捕鱼条件落后,加上渔霸的欺压,大部分渔民都吃不饱。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鼓励和帮扶下,渔民们陆续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了定居生活,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渔村。尽管渔农并举,但渔民也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是用土堆建起来的房子,十几平一大家人”,吴锦清那时想,以后如果能用砖瓦建个房子,就是家里最好的生活了,“现在我两公婆住在一百多平大楼里,以前想都不敢想”。

“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年,渔民村购置了一台进口拖拉机跑运输。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8月26日,经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在深圳市设置经济特区。

渔民村村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掘地域的优势,做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尝试。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就是一个大工地,需要大量的砂石、水泥等建筑物资。渔民村的村民抓住机会,开展起了海运和陆运多方运输业务,同时在河里挖沙,再卖给工地。渔民村老村长邓志标回忆,攒下的第一桶金,村里全用来购置运输设备,组建起了自己的车队和船队。

也是在那个时候,凭借地缘优势,早与香港往来密切的渔民村在香港和内地之间做起了“倒卖”生意。

“当时其他人都过不去香港的,只有我们村的人可以凭证件自由出入,于是很多村民会把香港的东西运过来卖。”渔民村村民邓伟雄说,有的村民则效仿着港人,在渔民村附近开设了茶餐厅。

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渔民勤恳吃苦的传统,让渔民村在短时间内就脱贫致富。1980年,改革开放仅仅两年,渔民村大多数人家的收入就突破了1万元,成为了内地首个名副其实的“万元户村”。

1981年,渔民村依靠集体力量投资了70万元,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了33栋米色小洋楼,有花园,还有喷水池。“当时我们村家家户户不仅有流行的“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电饭煲,而且音响、电风扇、录音机这些香港家庭里有的电器,我们都有!”

邓志标边说,边指着小区和路边的渔民村文化长廊,“没有改革开放,不说那些了,就现在你看到的地方,都是泥塘”。

领导的视察

和记者聊天,邓志标总绕不开1984年1月25日这一天。那是邓小平一行人来到渔民村视察的日子。

“他从中巴车一下来,我看到眼泪就流下来了”。邓志标形容,那种心情“跟做梦一样”。“然后他听我介绍完自己,发现我也姓邓的时候,马上就大笑起来了。我也就笑了”。

共3页: 上一页

  •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