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历大裁员
吴嘉文作为公司老板,他得开掉公司50%的员工。但他就是下不了手。
半夜11点钟,被裁掉的游戏从业者陈冬,在好友群吆喝了一声:“有啥工作机会想着兄弟。”
裁员大潮中,一边是老板,一边是员工,吴嘉文和陈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群体,他们都不是“一个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6月到7月初,共有108家P2P平台爆雷,裁员潮在互金领域抢先发生。8月, 美团、拉勾爆出裁员信息;10月, 阿里、京东等企业不同程度“缩招”…….
市场的谨慎,使得各个公司都捂紧口袋,不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型公司,都踩下了“急刹车”。
当寒气愈发逼人,裁员成了企业家们的一条路,很多人都出现命运转折。
1
企业家:下不了手和下得了手
吴嘉文是杭州一家数据科技类公司创始人,今年七月的一天夜里,他做出裁员50%的决定。
“公司形势不容乐观,”他说,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动,高投入且尚未盈利;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员冗余,整体用工成本很高。
吴嘉文算了算,通常一家公司要留有六个月的运作资金,现在他手上的钱都只能花三个月,如果再推迟裁员,可能让公司倒闭。
但他就是下不了手。
公司不大,但每个员工都是他亲自招进来的;另外,一旦裁员,剩余员工的工作量会陡然加大,容易造成人心不稳。
一次出差归途中,吴嘉文跟几个企业家交流,讲起了公司的现状,以及他的犹豫。这些企业家有经验,立马给他裁员建议:必须干,而且得尽快干。
“我真正下定决心,是因为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吴嘉文这样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必须聚焦资源,与其让大家都拖着死,还不如狠下心。"
7月,吴嘉文对公司做了大规模的调整,保留50%的核心人员,裁掉将近45个人左右,甚至包括公司的CEO。
辞退的高管,吴嘉文亲自谈;离职的员工,由各部门总监配合人力资源部谈话。整个下来,大概一个星期。
即使百般衡量,尽量考虑到员工的现实情况,吴嘉文依然有遗憾的地方。
他最舍不得的不是CEO,而是一个做快消品的总监,“业务能力很优秀,但是因为业务线整体裁退,他的能力无法发挥出来,因此不得不辞退。”
“他当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公司的建议,表达了想留下来的意愿,但是我必须要做出决定。”吴嘉文说,他当时想了很久才开口。
30岁的孙芝,一家100余人的教育类创业公司的女老板,今年10月裁掉了30—40人。
“并不是裁员,而是劝退,这些员工没有跟上公司的成长,有点被边缘化。”孙芝对我们解释。
孙芝认为,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员工有更多的创造力和策划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执行力层面,但是一部分员工还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上。
她做事果决,不留余力,“对公司有利的事情就是对的事,这是我的衡量标准之一。”
不论是吴嘉文下不了手,还是孙芝的下得了手,裁员对于企业来说,是个自救行为。
三年前,外资药企中美施贵宝为省去巨额赋税,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在大规模的裁员之后,业绩飙涨80%。
就像吴嘉文说的,有危才有机,他公司增长的收入证明了决定的正确性。
孙芝也一样,裁员避免了她公司倒闭,业绩恢复增长,盈利性持续加强。她说当下,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2
被裁员工:教科书式与反教科书
当各个行业都在“瘦身”,员工们也发生了命运转折。这是一番不同的景象,有人面临教科书式的温和裁员,也有人直面激进的“反教科书”式。
“前一天晚上,我们有一个紧急的项目要上线,领导一直在紧急的push(催),几个同事一起加班到九点钟。”张乐打开了话匣子。
第二天早上9点钟,跟往常一样,张乐踏上了上班的路程,公司距家里约一个小时公交车路程,没有任何异样。
刚到工位,就被叫去会议室谈话。所有的文档材料已经事先打印好,摆在桌上。
张乐的心咯噔一下:“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张乐供职于一家北欧外企,今年年初开始,公司进行了一轮彻底的组织架构调整。频繁的部门合并,领导变动,已经让员工感知到风声。
让员工奇怪的一点是:公司部门调整时,并不是让优质业务部门去合并其它,而是被合并。
“裁员这个事儿,我有预感,可能是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但他们的动作过于迅速了,这个是我们比较意外的一点。”张乐告诉锌财经。
张乐被通知需要当天离开公司,如果在两天内仍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就以劳动仲裁的方式解决,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同在一家公司的安娜显得更为愤怒。入职一年,她成功地把一个项目带上线,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而突如其来的裁员,让她措手不及。
热2017-09-21
热2017-01-23
热2017-01-20
热2017-01-26
热2018-08-02
热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