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大裁员(3)

2018-11-23 23:42:52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长三角地区的扬州、宁波、嘉兴和镇江,珠三角地区的佛山、中山和惠州等城市,本季度CIER指数均超过2,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表明需求明显大于供给。

对于就业市场,求职者的感受更加真实。

据IT行业10年从业人员王一介绍,在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抱着一个“骑驴找马”的心态,但这次不一样

对于IT行业来说,从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春天,是IT这个行业招聘高峰和跳槽旺季。一般大家都会去了解一下市场行情,但今年,确实给求职者笼罩了无形的压力。

“比如我自己,往年这个时候更新一下简历,一周可以有20个猎头或HR来问,可能其中会有10个猎头提供职位,而且职位各异,但今年可能平均只有10个猎头,其中5个人会给对应的职位,而且职位是重复的。”王一说。

不少求职者处于观望的阶段,与此同时,薪酬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备受人艳羡的行业格局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例如证券行业,这个曾经光鲜亮丽的圈子,如今也走上了“去产能化”的路。

据券商从业人员李鹏透露,某知名券商公司出现了营收锐减,甚至亏损的状况。据介绍,他们的收入结构固定占比是小头,浮动,奖金占大头。而今年的奖金跟2017年对比,则是锐减,从上年发过最后一次奖金后,再也没有发过,只剩每个月固定的工资基数。

同时,公司收紧管理,KPI考核,并提前跟员工通气,吐露形势不乐观的担忧。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人主动或被动离开了券商。

即使没有被裁,李鹏还是选择主动离开了公司。“从业者要有危机感,裁员或者市场变动,根本不是员工所能预料,有危机感,提前做好准备,并不是一件坏事。”李鹏感叹。

5

希望和重生

猎头黄荣成认为,公司裁员是常态,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下行,这个举动一直都存在。

“任何一个企业要在资本寒冬立足,都会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对于个人来说,放平心态则是更为重要。”他说。

裁员不止是为了缩减成本,更是公司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处理稍有不慎,会让公司产生“副作用”,诺基亚、索尼、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在大裁员之后永远丧失活力与信心。

他认为,裁员本身没有问题,但可以更理性来把事情处理好,对企业员工来说,也有更多的时间做情绪、工作上的缓冲;对公司来说,也会利于平稳渡过特殊时期。

也并不是每家企业都必须裁员。

我们走访了深圳南山的万科云设计公社,这是他们最新推的综合性产品,把办公、设计、住宿、长租公寓放在了一起,号称是万科“最新商业模式”。

问一线销售人员:“听你们领导喊过,要活下去是么?”回答:“没有,我只知道项目新一期又要卖了。

在她右手边,是万科刚挂出的招聘海报,这家房产公司在招程序员,为他旗下的互联网项目大肆扩招。这个大家伙依然充满进攻性。

也许行业没那么糟糕,很多预言只是为了站稳行业先知的角色,很多金句专供出口而不负责对内,很多表演只是为了让预警更大声一点。

这个季节,那些被裁掉的员工并非没有去处,裁员的企业正努力存活。对所有经历裁员的人来说,还有机会。

张乐正在寻求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毕业九年,一直从事IT行业相关工作的他,不是一名职场新人了。如果说年轻时会有不安、气愤,九年下来见惯了身边的同事来来往往,反应已没那么强烈。

“我还是比较平静地去面对的,”张乐告诉我们“找个工作不难,但这个时候,可能更加希望它(工作)稍微好一点,更适合自己。” 

一个月前,游戏从业者陈冬所在的公司部门进行大规模部门架构调整,多条业务线被砍,陈冬所在的项目小组是其中之一。

陈冬并不气馁,虽工作年限只有3年,但他不缺去处。他告诉我们,有人正在以双倍年薪挖他和身边的朋友。

2009年,刚毕业的IT小伙周良听到“裁员”二字,就会突然恐慌。“这一轮我还在,下次呢?”

十年后,问起周良被裁后的感受,他已经足够淡定。“现在就算不做IT,也可以做别的,现在很多人“求被裁”,拿了补偿金之后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创业之类的。”

他的优选策略应该还是先过冬,无论薪水待遇如何,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找到最合适的工作。

“现在舒服啊,(裁员之后)过的太舒服了。”周良半开玩笑地说道。

共4页: 上一页12

  • 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