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系列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视频可以发现,航天员利用空间站开展的各项工作非常顺利。这背后除了有航天员自身的刻苦训练外,也倾注了地面科研人员的大量心血,是什么让空间站如此安全、便利和人性化?
人因工效团队,是空间站产品的质检员、体验师和出题人。空间站、航天服、机械臂,这些设施设备,是航天员顺利开展在轨生活工作的先决要素,颗颗螺丝维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而人因工效团队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设备人机界面设计合格。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人机环境系统室主任 王春慧:
我们要从航天员的角度,从他使用和完成航天任务安全的角度,对航天器所有的这些相关产品提指标要求。从它一个单机产品开始,一个设备、一个按钮、一个螺丝钉开始,只有说保障航天安全和高效操作的产品和系统合格了,他就(才)可以去执行飞行任务。
建造空间站的人,并没有上过太空。虽然有大量实验数据支持,但如果没有人来亲自来体验,很容易出现匹配度上的偏差。人因工效团队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用志愿者的参与试验,来消弭掉这个偏差。
例如在第一次出舱任务中,航天员着舱外服后,其操作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舱外设备人机界面的设计必须要与着服后的航天员能力相适应,才能使得航天员安全、高效完成舱外任务。为此,针对所有舱外设备,从设计制造之初,就进行了大量的、多轮次的有人参与的试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人机环境系统室主任 王春慧:
我们就开展了大量的人群实验,(在)人群范围内选拔一些人,开展着服后的能力测试。做实验的这些志愿者,在产品还只是初步设计的阶段,就要穿上舱外服,跟航天员一样,要加压,然后所有动作的约束,要按照这个工程的操作规程。一次实验也是至多要到六个多小时,就相当于完成一次出舱任务。就有点像用志愿者建立了一个人群的尺子,来看它的设计对人群的适应性。如果能适应,那么航天员在天上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在太空长期生活,很多问题要靠航天员自己动手解决。设备和界面是否人性化、是否符合人的操作习惯甚至心理习惯,都会对人机交互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人机环境系统室主任 王春慧:
空间站在轨运行要十年,所以产品涉及到大量维修。我们在前期维修中发现,原来并没有过多考虑连接器的操作——电子产品、管路产品,就需要拆掉,然后安装上新的。前期的时候我们发现连接器的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航天员插错了怎么办?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建立了一套工效学评价的准则。
热2017-09-21
热2017-01-26
热2017-01-20
热2018-08-02
热2018-04-17
热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