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辅导员为何无奈与校园贷催债方谈判(2)

2018-11-09 10:07:34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至2016年年末,范雪阳发现,有学生沾染上了“公众号借贷”,“个人通过公众号就可以放贷,运营成本远低于网贷公司,传播面广,贷款流程简单,管控也更难了。”

  而校园贷各种形式背后,“培养学生参与营销,放贷,雇佣第三方催债……”,据范雪阳观察,这样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条,早在校园贷存在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

  利滚利的校园贷“套贷” 面对催债方具体还多少竟可以谈

  采访中,一些辅导员老师注意到,涉贷学生中,许多人最初借款不超过5000元,最终却要还款近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根据最新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息可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同种贷款利率的四倍(不含浮动利率,包含利率本数)。那些呈几何倍数翻滚的欠款,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些贷款平台打出广告,宣称日利率很低,实际上,年利率高得吓人。”朱里静给学生算过这样一笔账:利息=本金?利率?年限,日利率=年利率/360=月利率/30;某贷款平台打出广告“日利率”为0.05%,实际上,年利率=0.05%?360=18%,而2017年,央行贷款(一年内)基准年利率仅为4.35%。

  “还有的,避开‘利息’等字眼,换之以服务费、手续费等,巧立名目,实际上仍是高息。”范雪阳说。

  不过,在上述3位老师看来,更可怕的,是“套贷”。

  范雪阳曾接触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同学借款3000元,按分期还款,一段时间后还不上了,贷款平台就出招:“可以找另外一家平台借,先把我这边的窟窿堵上再说”。然而,等这名同学借了第二个平台,需要借的更多,到了还款时又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等到了第七个平台,需还款额几乎就要七八倍,到两三万元了。如此,涉及平台越多,后面的窟窿越来越大。”范雪阳说,而起初,学生拿到手的,只有2000多元。经历多个平台“套贷”,一年多后,这名同学已欠下30多万元。

  类似的案例,在武汉也存在。

  胡永清介绍,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龙(化名),贷款平台涉及某分期、某学贷、某校贷、某才网等校园分期平台,金额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到了还钱时,这名同学拆东墙补西墙,一年后累计本息高达十几万元。

  “积压借贷多,易反复,拆此修彼,越滚越多。”范雪阳掌握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他们处理的27起贷款案例中,反复贷的有7人,占比26%;有拆补现象的人占到了5例,占比18.5%;还不上找人帮贷的2例,但共涉及9人。这9人中又有5人是不知情,纯粹出于帮忙而“被贷款”。

  面对学生欠下的高额款项,放贷方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各种催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胡永清介绍,小龙欠下本息十几万元后,催债方追到学校,采取跟踪、恐吓,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讨债。最终,小龙告诉家里,无奈之下,家里变卖了房子还清了巨额债务,小龙选择了退学。

  多年跟不良校园贷团伙打交道,范雪阳不光见证了学生被催债,自己也被骚扰、威胁过。

  去年3月底的一天傍晚,范雪阳的手机不断被网络电话呼入,同时不断接到各种网络平台的骚扰短信轰炸。

  而此前一天,一名催债人员到校催债。该校一名学生找一家网贷平台借款5000元,显示累计需还2万多元。为保护学生,范雪阳与催债方交涉,表示只能还7500元。双方未谈妥。对方离开时抛下话:“你在这儿工作,你也会出校门的……”

  被“呼死你”后的当晚,范雪阳继续与该平台及催债方交涉,“讲法理,发脾气,摆现实……左右夹击,最终,以7500元的数额谈定。”

  范雪阳分析,随着国家对校园贷的监管不断加码,网贷平台、催债方也有一定压力。但是,学生借贷欠下款项,由于已签下合同,不还肯定不行,但是,“包含本金,之外具体还多少可以谈”。

  具体来说,比如某学生借款3000元,实际拿到手2300元左右,分期还不上时,本息累积到5000元。这时,放贷方雇佣第三方催债,如催款成功,第三方可提成1000元甚至更多,而放贷方实际也是有钱赚的。此外,多年跟贷款平台、催债方打交道,范雪阳还摸索出,“贷款方、催债方虽是合作关系,因存在利益纠葛,双方之间实际也是互有防范的。”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价值观可有效降低不良校园贷发生率

  面对花样百出的校园贷,范雪阳、胡永清、朱里静均曾多次专门撰文,并给学生开展讲座,普及不良校园贷危害、防范要点。

共3页: 上一页1

  • 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