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快递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黑马,过去五年间,快递行业连续增长超过50%,今年9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44.8亿件,平均下来,每天中国人都要发出1.5亿件快递,按照2017年末统计的13.9亿的人口规模,平均每9个人,每天就会收到一件快递。
2
快递行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谭超当年“能成”的预期。事实上,曾经梦想做大学教授的他,已经越来越从快递员身份中得到了另一种满足。
2011年,考研的第四年,边送快递边复习的谭超终于通过了清华大学的分数线,却还是没能通过复试。他决定调剂回母校烟台大学读研,原本用来在复习期间糊口的送快递事业,却没有就此终止,反而做出了规模。
谭超考察遍了学校附近所有的位置,磨到了一个合适的租位。在4号学生宿舍楼背面的综合商店,店主给他让出了一块十来平米的角落。这里紧挨着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公寓,距离东门和北门都不远,两边还有餐厅、超市和水房,人流量很大。
这10平米成了谭超的第一个驿站。每天码好快递之后,他会用手机一条条编发短信通知同学来取件。谭超建立起了离烟台大学师生最近的快递网点。
考研期间送快递远没有这么方便。10个快递员,每个人包的区片都不固定。今天刚送熟一个小区,明天又要跑另外几个地方。到了地头,要一份一份快递从头翻到尾,送件速度基本取决于运气好坏。
谭超只有一辆摩托车,后来包裹增加到几十个,摩托放不下,才换成一辆电动三轮。每次送货上门,谭超都加紧脚步,担心楼下三轮车里的包裹被人顺手拿走。如果快递在楼上,他就每上一层楼,望一眼楼下的快递,像在商场里遛娃买衣服的妈。
有一个雨天,路面一层水,出溜滑,赶上一个大下坡,车速过快的谭超没捏住闸,眼看离前面的大货车越来越近了,他只好试着往路边拐,冲进了道边的拆迁房。谭超的腿撞成了骨裂,三轮车也差点阵亡。
2011年前后,三轮电动车是谭超派件的交通工具。 图/ 受访者本人提供
谭超开始发短信通知同学上门取件,每条短信都要照着面单输入电话号码,他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敲到傍晚,一连用掉了几百张电话卡。
2012年,每天的派件还是100来件,2013年,整体业务量翻倍,平均达到了200件。这是快递业务野蛮生长的年代,快递数量的变化最直观地从谭超的工作量上体现出来。2013年的天猫双11过后,最多一天派了400多件,谭超两口子一起上阵,还雇了5个人帮忙发短信。
谭超早已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最专业的快递小哥,蓝色冲锋衣,脚蹬运动鞋,打起包来,粗粗的手上下飞,三秒钟就能叠起一个纸箱子。
尽管如此,他快递点的“运力”还是时常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经常有客户打电话过来咨询快递进度,谭超才发现短信根本没有发过去,随意买来的电话卡, 不间断发出的短信,抵达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他只能加班加点地重新发一遍,电话卡也不能再用。
有时,着急的同学亲自上门,跑到驿站来问快递的进度。当时烟台大学读大二的新疆姑娘古丽,来到海滨城市念书,饮食非常不习惯。父亲心疼女儿,每个月都会寄吃食过来。干果、熟羊肉和馕,沉甸甸的一包。
那时候,如果一切顺利,把一个快件从新疆寄到烟台,也需要6天左右。为了让羊肉多保存些时间,古丽父亲使劲加盐,尽管如此,在夏天,哪怕在室外多放一天,肉也有坏掉的风险。包裹一寄出,古丽就天天来站点问:“今天我的馕来了吗?”
“快递是商业链条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谭超感慨,鸡零狗碎的小物件,因为快递耽搁一天,可能就会从幸福的相遇变成糟心的争吵。曾经有位客户拿着回家拆开的月饼来找谭超,当着他的面把一整盒月饼丢进垃圾桶。中秋节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月饼也有点发霉了。
谭超现在想起来,也会觉得可惜。但很多快件送到站点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他发完短信可能已经是晚上,第二天再来取,生鲜食品确实不一定能保证新鲜。
苦力送件、手写短信、等待漫长,这是他刚开始从业时抹不去的记忆。尽管如此,谭超和众多网民一样,购物习惯悄然改变着。谭超会上网购买一切能够买到的东西。小到一个螺丝刀,或者一个金刚钻的钻头——两块钱包邮。曾经最火爆的校内超市,连方便面销量都大大下降了。
2016年,谭超成为菜鸟驿站烟台大学的站点,实现了收派件智能化和电子化。
3
一大部分方便面纸箱摞在谭超的快递站点里。
热2017-01-23
热2018-08-02
热2017-09-21
热2018-04-17
热2017-01-20
热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