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桥洞、打地铺、学手艺……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韩生林嘴角泛起一丝苦涩。找到合适的铺面,进行简单的布置,不久后,他的第一家拉面馆就开始营业了。
“当时在广州,一碗面卖5块钱,日均客流量150人,一天能使用2袋半面粉。”在此后不到2年的时间内,广州的拉面馆就多达一二百家。
2000年,为支持大家外出发展拉面经济,县领导带头给经营者做了一张“通关文牒”。希望本县劳务人员所到之处的有关部门,对他们异地创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接着教育、林业、土地等9个部门都盖了公章,证明持证人员身份合法,请当地接纳、照顾。
时间来到了2003年。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化隆县退耕还林1.8万公顷。离开那片本就贫瘠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化隆人通过“亲帮亲,邻帮邻,或携家带口或托亲靠友”走出大山,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一个个拉面馆,犹如雨后春笋在这些城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化隆,就这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拉面时代。“十一五”时期是拉面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全县以拉面为主的劳务输出达11万人(次),拉面店总数达到1.1万家,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 。
为发展“拉面经济”,化隆县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几十个,积极为务工人员在办理证照、子女入学、劳务信息、面馆转让、法律援助、调解内部纠纷、协调与输入地的关系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化隆县鼓励和发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提供工资担保,村委、乡镇政府筛选推介贷款人,贷款人寻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做担保,再由县就业、财政等部门审查核实后,由农村信用社核批发放小额贷款。
“我就想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 2004年夏天,结婚刚满2年的谭明德和妻子马晓瑛离开了家乡群科镇大庄村。此时,距离第一批拉面人外出创业已经过去十多年,不少化隆人都在外地站稳了脚跟。
终于,三天两夜的硬座之后,广州到了。10万元的贷款中9万元支付了饭馆的转让费,可生意却异常冷清。分析情况后,谭明德又在菜单上加上了羊肉串、米饭、肉夹馍等种类,以适应当地人的需求。渐渐地,面馆的生意有所好转。第三年,在5公里外的一家工厂门口,谭明德的第二家拉面店开业了。不同于第一家挂出的“兰州牛肉面大王”的招牌,这一次,他的招牌上只写了四个字— —化隆拉面。
在外地经营牛肉面连锁店的冶占富在家乡盖起了三层小楼。
青出于兰异于兰
青海的阿哥们内地转
大城市开下的饭馆
牛肉面烩面的加干拌
卖得欢
穷光蛋变成了富汉
— —青海花儿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2年之前,遍布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馆大都是由化隆人经营。起初他们拖家带口出外开店只为谋生,后来生意越做越大, “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渐渐铺满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家渐渐开始意识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苦闷,开始让化隆从“幕后”走向“台前”。
其实,早在2004年,化隆县就开始投入资金,开展统一店面形象、店员服务、经营模式、使用招牌等活动,力图打造化隆拉面升级版。但不少店老板都觉得, “反正都能挣钱,没必要花冤枉钱做这些。”
终于,狼来了。
东方宫、安泊尔……来自兰州的连锁店持续升温,高端大气的门面装修,统一的餐具桌椅,谭明德凑去看热闹,回来后直咂舌。 “人家那才叫上档次,一个面馆,都有门迎。”
同行的竞争已经让化隆人目不暇接,其它品牌的更是来势汹汹。
沙县小吃、重庆小面、肯德基、麦当劳……站在街口一抬眼,个个都是虎视眈眈。
无论是面对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强敌,还是马子禄、东方宫这样的“邻居”,化隆拉面馆的配置显然不够高级。
“其实化隆拉面也有一些自己的品牌,像厦门震亚、苏州伊鼎苑等,在当地颇有名气。这些只是少数,且规模有限。”化隆县就业局服务局局长马玉忠说。
一边是企业化运作,连锁经营,品牌效应;
一边是家庭作坊,各自为阵,鱼龙混杂。
这场战役,难打,却非打不可。
“很多人问我,我一直用兰州拉面的牌子,换成化隆拉面后,没有客人了怎么办?”在韩进录看来,有这种担心的人,主要是对自己的饭馆缺乏信心。
热2017-01-20
热2017-01-23
热2017-01-26
热2018-08-02
热2017-09-21
热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