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秘密4年,54岁河南法官因病牺牲,他的“最后留言”让人心碎……(2)

2018-11-01 16:08:34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腹膜透析可以自己在家做,但是对环境、饮食、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一天做四到五次,每次要先洗手,戴口罩,房间里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一袋透析液重2公斤, 通过“腹透管”将透析液灌入和排出腹腔,来清除机体代谢物和多余的水分。

  在他的卧室,成箱的透析液几乎堆满一面墙,床边有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小冰箱保存针剂;一个台式培养箱用来加热透析液,旁边架着紫外线消毒灯。

  无论前一天多晚休息,每天早上他都6点起床,开庭的日子起得更早。 腹痛腹胀、乏力怕冷、恶心甚至呕吐,透析反应让他常常吃不下饭就赶去上班。

  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马凤实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抽屉药品,一抽屉饼干。饼干是他带到单位没来得及吃的早餐……

  K180次列车上每月总会出现一位特别的乘客,他提着装有透析液和透析装置的箱子,步履匆匆。在车上治疗时,面对好奇的询问,他淡淡一笑:“没啥,做个小透析。”

  开始透析后,李庆军要定期去北京做检查。为节约时间,他专挑夜里10点多的火车,第二天上午去医院,下午就急忙往回赶。 下了火车,直奔省高院,把当天落下的工作补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妻子劝他歇歇,他总说:“现在法院案件多,大家手里都有一堆活儿,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 他也不愿把生病的事告诉亲朋好友,怕大家为他担忧。马凤实只好一边心疼得掉泪,一边帮他保守秘密。

  同事们只知道他身体不好,每次问他,他都笑笑说:“老毛病了,没事。”甚至连兄弟姐妹和对门儿邻居也不清楚他的病情。无论多难受,他给周围的人永远都是温和的笑脸,从未叫过一声苦。

  他的隐忍和坚强只有日记本知道。

  立案二庭庭长卜发忠至今还在自责:“庆军请假时说要做个小手术,半个月后就来上班。 后来,因为要办续假手续,从他家属那里看到诊断证明书,我才知道他平时是忍着多么大的病痛在工作。”

  说起这些,省高院退休法官张古淮老泪纵横,陷入深深的痛苦,“不知道他这么拼命啊,我这当‘师傅’的什么也没帮上他。”

  在他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审判团队共结案360件,占全庭总结案量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身为法官,他最看重的是公正

  作为李庆军一入职就搭档的同事,张古淮深深理解他的选择。“当了20多年法官,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工作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只有办好每一个案件,他才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共同生活了28年,妻子马凤实更了解丈夫,“他太热爱法官这个职业了,他常说,‘我一个农家子弟,能从山里出来上大学,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

▲李庆军生前手抄党章

  1986年,李庆军从河南大学政治系毕业,被分配到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工作。1989年他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民事诉讼法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他考入河南省高院,从书记员干起,历任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审判监督庭副调研员、审判员、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立案二庭副庭长,并于199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管是棘手案件还是紧急任务,他召之即来,任劳任怨,从无二话,是大家最喜欢的办案搭档。

  “老李常说,法院是说理的地儿,大家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双方当事人,不能给党抹黑,不能给法院抹黑!” 法官于保林对他的话记忆犹新。

  办案难免遇到一些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李庆军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很多案件被他调解得双方都心服口服。他对法官助理王卫霞说:“一些老百姓不懂法,理解有偏差很正常,但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用法律思维看问题,避免扩大矛盾。”

  2010年的一天,李庆军到永城面见一位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雷某。为了打开对方的心结,李庆军与他长谈到深夜十二点,最后,曾扬言要拉着植物人儿子上访的雷某主动撤回案件申请。而李庆军返回郑州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多。

  认识他的人都说,老李脾气特别温和,就没见他高声说过话。其实,好脾气李庆军也有固执的一面。遇到棘手的案件,他总是对团队成员说:“底线绝不能突破,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大家只管依法办案,谁有意见让他们来找我!”

共4页: 上一页1

  • 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