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理论已破产我国谣言仍流行 产品销量不降反升(4)

2018-11-23 08:11:25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影响人体环境的酸碱性。人体有自己的调节系统,一般不会轻易受影响。食物的酸碱性也与生男生女没有直接关系,生男生女主要看两方的染色体结合。盲目追求碱性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反而不利于孕妇及宝宝的健康。”类似的话,阮光锋在不同场合说了很多次。

   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辟过关于“酸碱体质理论”的谣言。然而,结果却是一直在辟谣,谣言仍反复出现。

   在工作中,于康也经常能遇到这类的谣言,每次他都尽量掰开了、揉碎了,一个一个问题给患者辟谣。“尽管这样,这种影响还是小范围的。”于康感慨,“自己现在在朋友圈依然能看到一些酸碱相关的谣言。”

   阮光锋感慨辟谣难,一方面是因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没办法识别谣言,“很多人在化学课堂上都学过酸碱性,就想当然的觉得酸碱体质理论也有科学根据了”。另一方面,很多人也抵触辟谣,“辟谣就相当于颠覆了他的认识观,遇到强行辟谣的时候,当然有抵触心理。”

   “很多健康谣言在内容上都会突出很多所谓的‘合理性’因素,比如医学类谣言经常假借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杂志,食品类谣言经常冒用农业农村部一些文件,而这些所谓的文件和杂志往往是伪造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说,很多人不会去深究这些所谓的权威信息是否真实。在对健康谣言的一次调查中,喻国明发现健康谣言的易感人群以女性居多,其中45岁至60岁以上的占3/4。

   “在网络时代,很多中老年人在新生领域逐渐失去威望,他们就急于在生活领域,依靠他们过去的经验、常识,通过对一些健康信息的转发来保持自己的威望。”喻国明说,这也就不难理解出现媒体所报道的有年轻人把酸碱体质理论辟谣的微信文章发到家族群里,结果被踢出群的新闻了。

   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辟谣这个问题,喻国明建议,建立全国联动的辟谣中心,利用大数据对谣言传播机构和易感人群进行标记或打分,“正如我们日常有不懂的可以利用浏览器搜索,对科学常识有疑虑就可以去这样的辟谣中心查询。”

   “造谣是长板效应,辟谣是短板效应。和造谣相比,辟谣涉及各个专业领域,需要更丰富的资源。辟谣成本比造谣高很多,这就需要用上大数据。”喻国明说,“真正造谣的人和机构其实也就那么一些,大数据能够从过去发生的信息中界定出哪些人和机构容易造谣,对于这些人和机构,辟谣中心可以像评价网约车司机一样,给他们打分并对其进行重点监控,从源头部分发现和规范,实现防谣于初始阶段。”

   在喻国明的设想中,对那些健康谣言的易感人群,辟谣中心也可以对流传其间的话题进行主动采集、辟谣,或者通过标星的形式对具体消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价并做出提醒,这样易感人群在转发这类消息之前就会更加谨慎。(参与记者:强晓玲、林苗苗、鲍晓菁)

评论

   辟谣路漫漫,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不应缺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

   截至记者发稿,在社交媒体上还可以看到“碱性食品更健康”的消息;在电商平台上,一些打着“酸碱体质理论”幌子的商品照旧大行其道。一些商品甚至宣传“吃碱性备孕产品,就能‘碱’个男孩”。

   讽刺的是,数天前,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做出判决,“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杨被罚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自己的“酸碱体质理论”纯属骗局。

   无论是造谣还是辟谣,都会借助权威来加强自身的可信度,一些健康谣言甚至借助伪造的《柳叶刀》等权威学术期刊来传播。尽管这次是如此“权威”的“理论创始人”亲自出面“辟谣”,对国内的电商平台上所谓的碱性食品、保健品而言,也只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污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因为恰好赶上“双十一”,一些碱性食品、保健品的销售量不降反升。一些厂家会为销售代理提供相关培训,帮助代理商家打消顾客对“酸碱体质理论”和产品效果的疑虑。有的商家并不担心,直言“过段时间这个事就没了”。

   所以,辟谣仅仅依靠权威显然不够。

共5页: 上一页123

  • 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