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生与死(5)

2018-11-12 14:53:13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原标题:ICU里的生与死

作者手记:2018年8月,我以采访者的身份进入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人们习惯叫重症监护室,或称ICU)。凡是进入这里的人,得开始习惯关于死亡的种种。这里隔离着外面的世界,冰冷的医疗器械和复杂的人性交织,生离死别已成为常态。进入ICU的患者,一只脚已经迈向另一边去了……

与魔鬼赛跑

深夜两点多醒来,白茫茫的一片在我眼前晃动。眼前画面般不断重现的,是我在ICU里看到的一个又一个场景。

白茫茫的,是13床,26岁,重症胰腺炎。最初的病灶是隐隐约约的腹痛,而疾病却像魔鬼一样,跑得比他快千百倍。跑着跑着,疼痛蔓延,他呼吸急促,像被扼住了胸腹,喘不上气,陷入昏迷。

“你站着吃喝有多舒服,躺在这里就有多受罪。”护士长贾淑慧一边轻按13床的腹部,一边劝慰。戴着呼吸机,插着引流管的13床,已经被ICU的医护工作者,从飞跑的病魔手里,争分夺秒地抢回了生命,他的意识已经渐渐清醒,听到了护士长的一番温言细语,他微微地点了一下头。

白茫茫的,是高处坠落的10床,52岁。头骨裂,脾、肺、锁骨、手腕等复合伤,颅内血肿、液气胸,昏迷。下午4点,ICU探视时间到了,10床的家属一个一个地轮换着进来,换上一次性隔离服、一次性口罩、脚套后,跨过ICU门内的红线,来到亲人的病床前,有时俯身默默注视,有时缓缓地抚摸着他的手背,有时轻轻地拍打着他的脸庞,有时按摩着他的腿,他们轮流地叫着他—— “爸爸,爸爸,听得见不?”“爸,在您摔伤住院第三天,我已经如期举行了婚礼,只是您没有拉着我的手,把我亲自交给您看好的女婿,您没有参加为我准备好的婚宴。”“老头子,醒醒,今天清醒点儿不?”“哥,我从太原回来看你来了,手腕能动不?过几天你侄子就要上大学了,我还得送他去院校报到,你快好起来呀。”他的家人们已经呼喊他6天了。他却迷糊着,似醒似睡。他的双手、双脚绑着蓝色的约束带,床头心电图记录监测仪、多功能呼吸机、氧饱和度监测仪、注射泵等,连接着10床身上像五爪鱼一样的一条条、一缕缕的生命管线。

白茫茫的,是11床的脑梗、肺部感染,91岁。她的女儿说,“老父亲躺在这里差两天就满33个月了,多次下病危,多次抢救。梗就像一根刺,卡在大脑的司令部,身体的机能就此失去。一旦得了梗,多少金钱、权势、地位,都没有力量抗得过那根刺的恶毒。

……

许多的白茫茫,都无法抗击那个看不见又仿佛无处不在的魔鬼。白茫茫的床单上,是白茫茫的死亡。

对于“活着”,我们已经成为习惯,就像习惯于呼吸空气,习惯于一日三餐,习惯于晨起夜歇。死,永远是别人的事情。

而在ICU,生与死却非常具体。具体到每一个医疗器械,具体到每一根插管,每一个创口;具体到20厘米、30厘米、40厘米的引流管,110厘米的鼻肠管;具体到从中心静脉的穿刺,到大腿根部建立深静脉通路,插入15厘米的管线;具体到每一根或长或短的引流管,插进身体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漏洞。这些漏洞里,住着生,也住着死;这些长长短短的管线,连接着生,也连接着死。它们,都在进行着生与死的拉锯战。

ICU的家属休息室里,每天都会看到各种表情的面孔,有悲伤的、焦灼的、着急的、期待的。从白天到晚上,从凌晨到深夜,他们或在门前游荡,或在窗户外踮足往里眺望,或呆呆地坐着,或失神或痛哭。病人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家属的表情。

躺在白茫茫的病床上的患者,正一分一秒死去,又一分一秒地从死亡线上跑回,一分一秒地摘掉呼吸机,又一分一秒地培养自主呼吸,学会说话,学会吃饭,学会微笑。

一分一秒,九死一生。

心率。

呼吸。

心电图。

血氧饱和度。

每一组数据里都隐藏着生与死。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ICU离死亡这么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抢救,“快,血压掉了;快,心率掉了;快,呼吸衰了;快,心肺复苏;快,注射肾上腺素……”,

有人离去,又有不断的人等着填补进来。

ICU病房内景(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谵妄状态

轰隆——轰隆——轰隆。

2018年8月22日深夜,轰隆声一直在响,如风,吹在病床对面浅灰色的墙壁上,被逼退回,又一次呼啸着扑过来。

13床慢慢地睁开了眼睛,责任护士刘静赶紧上前,“醒了?!”看他眼睛不眨,愣愣的,刘护士赶紧叫夜班医生——“13床睁开眼睛了。”他眨了下眼睛,无力地与护士对视了一下,慢慢地看了看左右,白茫茫的床上,每一床都“插满管子”地活着,他仿佛受不了光似地又将眼睛闭上。

共5页: 上一页

  •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