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状元”的前半生:曾被困心结,如今想为父母而活(2)

2018-11-03 20:32:51作者:偶酷网来源:偶酷网整理

  杨崇夫妇感觉,他不再像以前内向,也成熟了许多:出门时会主动牵妈妈的手,家里有事都是他去跑,还好几次给同学打电话询问癌症怎么治。妹妹的两个女儿缠着他,他也会耐心陪她们玩,还说“她们以后都是我的责任”。

  笑容爬上了杨家人的面庞,55岁的吴梅终于不再整日与泪水相伴。

  吴梅23岁时和同岁的丈夫结婚,生下一儿一女。儿子杨轩听话懂事,五六岁时就会帮忙割稻子,剥白莲,烧火做饭。女儿杨晴(化名)比杨轩小三岁,从小身体弱。满周岁后,几乎每个月都会发高烧上医院。6岁时发烧住院,出了医疗事故。

  吴梅大受打击,在床上躺了两个月,整天哭。丈夫担心她想不开,抱来2岁多的养女杨莉,她才慢慢好转。

杨崇夫妇。

  早些年,她和丈夫种着15亩地,后来又种幼苗、白莲,下河捉甲鱼卖,家里经济条件渐渐好转。四五年前,夫妇两开始在镇上建房子,做泥工。

  杨崇二哥杨崇华说,弟弟和弟媳都很会干活,能吃苦,家里条件在六兄弟中算最好的。

  在侄子杨仁广眼中,杨崇夫妇性格好,几乎从不打骂孩子。他们那一辈有13个兄弟姐妹,大多顽皮不爱念书,杨轩“绝对是我们杨家的骄傲”,“非常乖非常听话读书非常勤奋”,家人觉得他“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杨家老房子墙上,至今还贴着6张杨轩读书时的奖状,杨崇夫妇舍不得撕。中考时,他是全县第七名。高中时,进了县重点高中尖子班,成绩在班上前五名,也拿过第一,经常有家长到家里借他的书,说他的“笔记优秀”。

老房子墙上贴有杨轩读书时的奖状,杨崇夫妇舍不得撕掉。

  高中同学罗来文形容,杨轩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他喜欢看书,但很少主动跟人交流。

  杨轩记忆中,上中学后,他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父母虽不会说什么,但他能感受到他们的期望。考试没考好,他会很沮丧,不敢把卷子给家人看。

  高一有一次放假回家,吴梅见到儿子哭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考试只考了年级23名,跟之前比掉了几名。

  吴梅知道,儿子自尊心强。小时候他和叔叔家的孩子一起玩,不小心把人脚划破了,叔叔打了他一巴掌。等他考上大学后,叔叔请他去家里吃饭,他不去,说叔叔小时候打过他。

  2003年高考前,杨轩对父母说,“等我考取大学以后,你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妹妹的学费包在我身上。”

  那一年,他以570多分的成绩成为宜黄县高考理科状元,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杨家人请来老师和村民,大摆宴席。

  “好多人为我骄傲,说你生了个状元儿子。”吴梅毫不掩饰内心的欢喜,每天在田里干活,再累,想到儿子就开心,“就想天天挣点钱给他”。

  迟来的叛逆期

  从县城来到北京,杨轩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有种把握不住的感觉。

  他被调剂到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专业。这个专业在北航属于特色学科,比较小众,只有1个班,30个人。

  杨轩觉得专业偏重于实践,他更喜欢理论物理、流体力学,想成为爱因斯坦、牛顿那样的物理学家。一位知名科学家校友回校演讲时说“一个男人最大的成就,是用思想把宇宙囊括起来”,他想成为那样的人。

  大三时他旁听了一堂物理课,教授提出了一个跟卫星轨道有关的问题。课后,他独自坐在校园荷花池边,陷入沉思,由这个问题延伸到宇宙飞船、第三宇宙速度、宇宙爆炸原理……浑然没有察觉周围人来人往。等到晚上十点清醒过来,抬头一看,天上已经繁星闪烁,“当时感觉特别有意思,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大二开始,他自学理论物理,发现很费劲,没人敦促,自己又缺乏自制力,很难坚持下去。大学室友毛晓东记得,大二时大学物理实验课需要做十个实验,杨轩有一个实验没去。问他原因,他说在图书馆看书忘了。之后每年毛晓东都会提醒他去补实验,“他说好,我知道了,最后一直也没去补。”

杨轩大学时的宿舍楼。

共6页: 上一页1

  • 23456下一页